战争年代,部队急需各类人才补充各条战线。许多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投身抗战,奋勇杀敌,最终成为后人敬仰的长者与楷模。
江苏的一位年轻女子曾好奇地问父亲纸张上的印章究竟何来。父亲钱鉴民只是淡淡应答,无甚特别。这一印记背后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家庭文化程度有限,家人并不了解印章的来历,直到女儿从他人处得知那是日军的印鉴,父亲的往昔才逐渐浮出水面。
谈及自己的经历,钱鉴民始终保持谦逊,他虽不擅言辞,却难掩心中的自豪。女儿对他的了解也随之加深。多年后,当钱鉴民回访曾经工作的地方时,现场六辆坦克集体出动,以此表达对他以及诸多战斗英雄的崇高敬意。
中国历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府不胜枚举,黄埔军校作为典范最广为人知。这里走出的将领,在动荡的战火中以赫赫战功载入史册。1936年,在南京设立了一所专注于装甲兵训练的院校。尽管办学过程充满波折,数度迁址,但终于在1944年于四川扎根,稳定发展。
这便是陆军机械化学校。自1940年至1944年间,校址位于寨头村,占地面积广阔,教学与军用设施齐全,因而声名远扬,一时人才济济。教学体系逐步完善,随着规模扩大,师生编制日趋细分。学生分为战车、技术、保管三个主要方向,入学门槛极高,录取者皆为精英。
抗战期间,陆军机械化学校声誉日隆,学生们积极奔赴前线,填补技术短板。最辉煌时,校内师生人数达上千人。这里日常管理严格,军队化训练是常态。师生们无不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用所学回击侵略者。事实证明,装备精良的战车部队为抗敌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场上,装甲兵屡屡打破敌军防线:歼灭八千多日军,击毁日军坦克两百余辆,极大振奋了士气。
钱鉴民的抗战生涯,便以陆军机械化学校为起点。第三期学员的钱鉴民,专业素养突出,对前线充满向往。其童年正值战乱,亲眼目睹日军铁蹄践踏村落,内心早已埋下反抗的种子。“总有一天,我要将他们赶出国土。”他的誓言,在熊熊战火中愈加坚定。
家境贫寒的钱鉴民,选择半工半读,苦苦攻读专业课程。被问及为何如此刻苦学习,他坦诚直言,既要拿起枪消灭侵略者,也要驾驶坦克上阵,让敌人束手无策。
求学期间,钱鉴民勤奋自励,成绩始终拔尖,深受教官认可。尽管有人建议他留在相对安全的岗位,钱鉴民始终认为,学到的本领,只有在战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1943年,钱鉴民随部队奔赴缅甸边境前线。恶劣的气候、简陋的伙食、陌生的环境,远征军战士们皆能迎难而上,迅速适应。警戒无时无刻,时时做好作战准备。1944年,瓦鲁班等地激战打响,钱鉴民所在的坦克部队与日军第18师团激烈交战。凭借当地地势与周密部署,我军分工明确,有突击,有包抄。钱鉴民驾驶坦克侧翼突进,给予敌军沉重打击,令其措手不及。
一场激战后,战场上火光重燃,但这次点燃的是侵略者的败走。失去方向的日军四散奔逃。钱鉴民实现了儿时的誓言,亲眼见证敌军溃败。他与战友们缴获了日军的关防大印,并将其存留下来,成为多年后女儿提及的那一枚特殊印记这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记。
战火中,钱鉴民不幸重伤,失去了双目,多次濒临死亡边缘,但他的坚韧与责任感从未动摇。即使身处极其艰难的环境,他依旧关心和鼓励身旁的战友。在物资极为匮乏、地理位置偏远、日军袭击频繁的情况下,部队时刻绷紧神经,不断寻求各方支援。陆路运输受阻,只能依赖有限的空投。即便如此,士兵们从未放弃,也正是有像钱鉴民这样的军人,才有了中国军队的坚守与希望。
无论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还是新近入伍的新兵,所有人在交谈中都只有一个念头保卫国家安宁。钱鉴民身体尚可时,总是主动请战。当健康允许,他誓与敌军鏖战;当身体衰弱,便主动退居幕后,不愿增加组织的负担。
在子女眼中,钱鉴民只是位平凡老人。他极少谈及过往功绩,更不允许家人因家史自满。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子女,坚持艰苦朴素为本分,从不居功自傲。
当他重回昔日装甲部队,战友们热情迎接。钱鉴民抚摸着钢铁战车,低声道:“此生无憾。”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浓缩了一位老兵的信仰与荣光。
钱鉴民始终恪守军人本分,低调生活,勇毅不变。那枚留存下来的日军大印,不只是荣誉的见证,更是个人与国家历史的缩影。他的经历诠释了抗战军人无畏与无私,值得后人铭记。目睹新中国的崛起与发展,钱鉴民感慨万千,半生浴血奋斗,终得无悔人生。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