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仁善邻”,闪耀着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光芒,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
文|悦理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亲仁善邻”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其原文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坚持亲爱仁义之道,与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的法宝。可以说,“亲仁善邻”闪耀着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光芒,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
今年4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周边外交受到世界关注和思考:什么是中国的睦邻之道?人们又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学到什么?答案就写在“亲仁善邻”的传统外交智慧当中。
一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动荡频发,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愈发突出。所谓变,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和国际体系、秩序的深度调整。所谓乱,是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安全挑战层出,多重危机叠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
变乱交织下,人类发展再次站在世界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一些西方国家企图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挑战,还将世界引向分裂对立。世界亟需弥合性、共识性、包容性的理念与方案。
变乱之下,更显“亲仁善邻”之贵,因为其蕴含了人们对和平世界的朴素向往。
“亲仁善邻”作为中国传统外交理念的代名词,起源于春秋时期这样一个战乱纷争、礼坏乐崩、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大灾难面前,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渡过难关,只能寻求别国相助。因此,越是在动荡时代,人们越是渴望和平,越是希望重建秩序。而秩序的重建必须以相应的仁义原则作为价值基石和思想指引。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逐渐形成“睦乃四邻”“以和兄弟”“守望相助”的交往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亲仁善邻”的思想结晶中汲取变乱中求团结、动荡中求和平的交往智慧,观照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亲仁善邻”倡导的仁爱与和睦,对于缓解当前国际紧张局势、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国际关系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亲仁善邻”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智慧结晶之一,揭示了大国风范背后的深刻哲理和智慧源泉,为破解“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亲仁善邻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推动周边国家加强治理互鉴的重要引领者、周边人民加强交往合作的重要促进者、周边地区公共产品的重要支撑者。
二
国之昌盛源于“亲仁善邻”,而“亲仁善邻”之所以能在中国外交思想史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土壤。
首先,“亲仁善邻”这一理念强调人际关系中应当体现“仁爱”精神的道德规范,进而为“和合”的国家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亲仁善邻的传统外交理念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好、开放包容”“贵信重义、合作共赢”等思想特质都是“德性之知”。它们共同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谐关系之“善”的价值旨归,也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和平的文明本性。
其次,“亲仁善邻”这一理念也与科学社会主义内在契合。“亲仁善邻”的理念在新时代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内在的共通性。比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战争和平观相契合,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交往准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合作观相契合,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终极追求与共产主义信仰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亲仁善邻”的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是融通和契合的,所以二者相结合是可行的,“亲仁善邻”被赋予时代性是可能的。
再者,古今中外丰富的外交实践也使得“亲仁善邻”理念具象化得以可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亲仁善邻传统理念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相结合成果,指引着中国以鲜明和平性的外交理念处理与周边关系,不断展示着中国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
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要坚持以亲仁善邻的历史智慧启迪未来,继续书写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三
如何将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和睦相处的秩序规范,从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明确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为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亲仁善邻”理念提供原则遵循。
在学理层面,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智慧的学术性转化,以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方略的国际传播提供学术支撑。
在理念层面,应与时俱进地发展我国周边外交的理念方针,构建起周边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的共同愿景,并明确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共同价值观,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总目标在周边工作中的具体表达,彰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亚洲振兴进程中的共同价值遵循。
在实践层面,应进一步巩固拓展主要合作平台,为周边提供共建共享的地区性公共产品。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首倡于周边,也应首惠于周边。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应聚焦将合作重点从基础联通和贸易交流升级为多维度、多面向的产业与项目合作,全面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相通。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亲仁善邻”作为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把握“亲仁善邻”的时代意蕴,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共存共荣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执笔】罗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责编】李育蒙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