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碧桂园地产集团的法人代表悄然变更为简暖棠。
这个看似普通的人事变动背后,隐藏着房地产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当房企陷入债务危机时,最先被推上前台的往往是这些"影子法人"。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23年房地产行业法人变更频次同比激增240%。在行业排名前50的房企中,有32家存在批量更换子公司法人的操作。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房企应对债务危机的标准操作流程。以碧桂园为例,其地产开发母公司控制着398家子公司,每个公司都需要法人代表。当债务危机爆发时,这些法人就成了"人肉盾牌"。
房企的法人接力赛有着清晰的运作模式。碧桂园地产集团成立之初的法人杨文杰,据传为创始人发小,曾担任财务总监等要职。2014年后专职担任法人,在集团暴雷前成功"撤退"。接棒的简暖棠如今成为集团高管中唯一被限制高消费的人员。更夸张的是杨永胜,他在碧桂园体系内担任464家公司的法人。
这种操作并非碧桂园独有。绿地集团在2022年将法人从掌舵20余年的张玉良变更为职工监事李伟,2024年又换成普通员工徐冲昊。公开信息显示,徐冲昊目前担任58家企业的法人,其中16家已被列入失信名单。据内部人士透露,这位法人代表只是上海事业部技术研发部的一名普通员工。
房企寻找"影子法人"的渠道多种多样。有像碧桂园杨文杰这样的创业元老,有像绿地徐冲昊这样的普通员工,也有从外部招募的专业背债人。金科地产37个项目公司的法人陈德敢,被曝是月薪2000元的农村老人。融信地产则将多个分公司法人变更为杨淑花、魏连仔,这些名字被怀疑来自专业法人中介在乡村的"招聘"。
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某搜索引擎输入"法人中介",首页就会出现专业机构的竞价广告。这些机构提供从法人变更到股权债权的全套服务。价格也随行就市,普通员工担任法人的补贴已降至每月200-500元,农村老人的"行情价"约2000元。
这种现象折射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困境。2021年开始的行业危机,让房企高管们不得不寻找"替罪羊"。但法律风险也随之而来。世茂集团一名担任27家公司法人的员工,在索要补贴未果后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最终驳回了诉讼,认为代人担任法人的行为干扰了正常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并不能完全规避法律风险。2024年,正荣、金科、红星美凯龙等多家房企实控人相继被采取强制措施。绿城中国前董事长张亚东在卸任所有法人职务后,仍被限制出境。这些案例表明,司法机关正在穿透法人变更的表象,直接追究实际控制人的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现行制度确实存在漏洞。公司法允许与公司无实质关联的第三人担任法人,这为"影子法人"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通过频繁变更法人拖延执行程序,增加了债权人维权难度。但司法实践显示,这种操作的空间正在缩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金国末代皇帝完颜守绪在亡国前夜将皇位禅让给大将完颜承麟,试图逃避亡国之君的名号。如今房企老板们将法人头衔层层下放,与这段历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现代司法体系正在打破这种金蝉脱壳的幻想。当最后一层遮羞布被揭开,该承担的责任终究无法逃避。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