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广州市的各个街镇,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正在悄然展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工作部署,广州市从2021年起在全市逐步组织开展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工作,围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率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系统集成、精细运行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形成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024年6月,《广州市深化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广州镇街全域服务治理从试点探索进入提档升级、提质扩面的新阶段。
《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发现,广州针对老旧小区、城中村、商务区等七类基层治理难题,量身定制“全域服务治理”方案,正悄然重塑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因。
截至目前,广州市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工作全市参与的镇街达59个,共统筹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城市运营事项超500项,涵盖了11个行政区和央企、国企、民企、合资企业、村企等企业类型,通过汇聚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力量,围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营三大业务协同发力,在不同基层形态下不断深化实践,形成了七类典型案例,推动治理触角全面延伸、治理能力整体跃升,为构建高效能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广州方案”。
广州答卷:“七大法宝”破题镇街治理难题
2022年至2024年6月,广州在28个街镇铺开试点,积极回应不同区域的治理短板和服务需求。改革过程中,各区各镇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基层形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逐步探索并沉淀出了老旧小区治理、城中村整治、物业小区提升、中心商务区管理、风景名胜区管护、城乡接合部治理、农村地区振兴等七种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服务治理范式。
老旧小区焕新:大塘街“合署办公”解民忧
无物业管理、设施老旧、空间局促——中心城区老社区的困局如何破?越秀区大塘街与广州城投集团合建全域服务中心,政企人员同楼办公。安全巡查队整合城管、消防多部门力量;闲置地块变身智慧停车场,69个车位、10个慢充枪、31个超快充枪和2座换电站破解“停车难”“充电难”;“城壹宜居”平台上线物业家政服务,补齐老旧小区无物业服务短板。
越秀区大塘街道。 受访者供图
城中村蝶变:三元里智慧赋能“疮疤”变风景
白云区三元里街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卫生死角、车辆乱停、占道经营曾是白云区三元里街的顽疾。如今,这里有了自己的“社区大党委”,以党建为枢纽,联合企业和群众构建“多方共治”的格局。从房管服务队、党员突击队到商铺自治队,“三元力量”在社区治理中一一展现。智慧运营指挥中心整合党建、城管等十余个领域事项,“云报事”小程序让居民随手拍、随时传。“城市大管家”模式将环卫、绿化、巡查等职能打包交给城市空间公司,连停车场、闲置商铺等200余项资源也由其盘活运营。立交桥下“灰空间”变身彩绘墙,荒地崛起口袋公园,三元里抗英遗址串联成文化长廊。
白云区三元里街道。 受访者供图
物业小区聚民生:智慧服务打造幸福生活新样板
祈福新邨则聚焦物业小区的民生难点问题,通过街道、居委与企业携手,打造了“党建引领社区全域治理”和“同心服务365”品牌,通过“双微”行动,整合政府与企业资源,组建了“社区管家巡查队”,24小时守护居民生活。同时,小区引入“数治物管”智能平台,构建起“专属管家+楼栋微信群+1万响平台”的三级数字化服务体系,居民只需轻点手机,即可享受便捷服务。此外,祈福新邨还打造了“内线邨巴+外线公交+地铁换乘”的一站式出行系统,助力构建1小时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并通过“康养驿站”工程,为居民提供“公园+医疗+康养”的全周期美好生活服务。在这里,智慧服务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番禺区祈福新邨。 受访者供图
商务区精治:以“绣花针”织就南沙“未来之城”
作为明珠湾起步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沙新区横沥镇灵山岛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难度大、湿地生态保护压力与开发矛盾等是痛难点,明珠湾管理局立足湾区门户和未来城市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中心商务区全域服务治理新路径,针对痛点问题,推行精细化、智慧化、系统化治理模式。
通过划分网格单元、配备专职巡查员,构建起闭环管理的城市服务体系;依托“灵山岛智慧平台”与“明珠管家”小程序,实现园林环卫、设施维养、交通安全等事项的一体化调度与公众参与,推动治理触角全面延伸;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友好街区”与文体空间,提升城市运营水平与区域活力。
在兼顾生态、生活与产业的多重维度中,灵山岛尖正逐步构建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未来之城”样本,为中心商务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治理动能。
南沙区横沥镇便民服务中心。 受访者供图
景区更“聪明”:长洲街写就“风景治理”的珠江范例
长洲岛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名片,也曾被“六乱”等治理难题困扰,严重影响岛内区域整体形象与发展潜力。如今,黄埔区长洲街道携手保利物业,把红色史迹、滨水风光与全域治理缝合,写下一条“风景区治理”的珠江范例。
一张网格管全岛,5个片区网格打破条线壁垒,六乱整治、河涌巡查、应急值守“三队合一”,56名分类督导员、无人机、志愿者同屏联动;军校路上,游商被请进悦途、文塔两大夜市,36档摊位灯火通明,周末客流800人,秩序与烟火并存。一批项目强筋骨,霸王花基地60个小巴车位让旅游车“有位可停”,环岛“便民服务车”接驳“最后一公里”,垃圾分类投放点、雨污分流、深井社区微景观齐升级,人居环境“一眼清爽”。一杯咖啡暖民心,深井古巷口的咖啡驿站,500元日常流水、周末破千,收益反哺公厕、健身器材;闲置祠堂化身“共享客厅”,游客歇脚、岛民议事,治理温度在拿铁香里升腾。
从堵到畅、从乱到景,长洲岛用半年时间完成“景区治理”的华丽转身,也为广州全域服务治理添上一笔亮色:历史、产业、民生在同一座小岛上握手言欢。
黄埔区长洲街道便民咖啡驿站。 受访者供图
城乡结合部升级:江高镇“一盘棋”打破发展鸿沟
白云区江高镇以“智慧运营”打造一盘棋,通过引入城市空间公司打造企业“大管家”统筹秩序巡查、设施管养;设置了环境管理智慧运营中心,建立三级品质管理机制,驱动90台新型作业车覆盖全域,改善积旧问题;“城市运营”模式盘活闲置泳池,颐康中心筹划长者服务。当“党建共建清洁江高”行动集结多方力量,昔日环境较差的乡镇,终迎“路见本色”的蝶变。
白云区江高镇。 受访者供图
农村新生:塱头村文脉活化唤醒沉睡资源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的突围之路充满诗意。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打造“春阳台”展馆,修复明清古建,将祠堂、书舍、炮台转化为文化地标。21栋老宅变身“和春住”民宿,广府市集与诗歌赛事激活古村——企业利润反哺乡村的机制,让千年耕读文化在当代焕发产业生机。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受访者供图
治理密钥:党建红线串起“共治明珠”
剖析七个不同类型的镇域样本,样本各有其治理重点和特点,但四条共性亮点和经验也清晰浮现。
党建引领,是推动全域服务治理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党建是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在广州的全域服务治理实践中,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白云区江高镇,通过党建引领,定期组织执法办、村居、党员志愿者和企业共同对镇内卫生黑点、秩序整治重难点开展“党建共建 清洁江高”专项行动,实现组织联动、力量统筹,形成区域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总枢纽”,使治理工作始终有方向、有组织、有力量。
多方共治是又一亮点。广州在开展全域服务治理上始终注重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吸纳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服务事项管理,构建职责明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多元治理格局。在塱头村,村集体和某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公司,完善公共空间规划、整合区域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类似地,番禺区祈福新邨则构建起“街道+居委+企业”政企共同体,实现小区治理触角精细覆盖。
因地制宜,是提升治理精准度和适配度的另一抓手。广州各镇街充分考虑辖区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和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分类设计服务模式,形成了七类典型治理范式,这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注脚。在中心商务区,作为明珠湾起步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沙新区横沥镇灵山岛尖在兼顾生态、生活与产业的多重维度中逐步构建“未来之城”样本;在城乡接合部,探索城市运营模式,统筹、盘活现有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这些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一域”到“全局”的转变,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全域服务治理实践中,各镇街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工作,确保各项治理举措能够相互衔接、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制、激发各领域创新活力、把稳改革节奏实现对治理过程的全面把控和持续优化。这也是广州基层治理从“点上突破”走向“面上铺开”的重要保障。
这些实践亮点的凝练与形成,不仅是广州基层治理因势利导、应需而动的生动写照,也展现了城市治理体系由碎片化向系统化、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的坚实步伐。
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 受访者供图
未来之路:全域治理如何走深走实?
目前,广州市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工作由试点探索转入深化推广阶段已满一年,深化治理理念、整合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等举措,正成为推动这一模式持续走深走实的关键力量。未来,广州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目标任务,深化改革,持续加大全域服务治理推进力度。
通过科学部署再聚焦,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因时、因地、因势探索突显区域特色的全域服务治理模式;将“十五运会”场馆周边、垃圾分类、环卫保洁等城管资源全部纳入“治理一张网”,并同步培育赛后运维、智慧环卫等新业态,让赛事红利转化为城市长效收益。
政策指引再升级。下半年,工作指引将正式印发,将详细梳理59个镇街治理中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做法、经验亮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共性工作机制、标准和区域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新服务治理经验。
沟通机制再畅通。通过利用好常态化走访基层机会,系统了解和梳理镇街开展全域服务治理工作的真实情况,积极协调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发动高校学者、新闻媒体、市城市服务运营协会力量深入挖掘可复制、可传播的案例,推动全域服务治理模式互鉴与资源联通联动,真正实现经验互鉴、资源互联、成果共享,让全域服务治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开花结果。
城市之大,润物无声;治理之善,细水长流。从一条街、一个社区、一处角落的改变出发,广州用看得见的行动、摸得着的成效,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全域服务,不止于治理,更是一种关怀的表达、共建的实践、共治的答卷。广州的探索仍在继续,而这座城市的温度、秩序与活力,也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愈发可感、可知、可及。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左志红
【通讯员】成广聚
【实习生】吴婉茜
【本文责编】刘龙飞
【频道编辑】李卓华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