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知名媒体人、澎湃新闻创始人邱兵带着自己的新书《鲟鱼》回到家乡重庆分享。
\n邱兵,不止一个身份。
\n几年前,他是澎湃新闻的掌舵人;近年来,在人气火爆的公众号“天使望故乡”里,他的文章末尾总是写着“重庆巴南人,李植芳老师的儿子……”
\n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写作者,7月26日,带着自己的新书《鲟鱼》回到家乡重庆,走进第十期“陆海讲读堂”开讲。像鲟鱼一样回到生命的起点,寻找同自己的“和解”成了现场最核心的话题。
\n本次带来的新书《鲟鱼》,邱兵将其视为自己人生新旅程的起点。邱兵坦言,在结束了数十年的媒体生涯后,自己一度感到很“失落”,是写作者这个身份让他开启了人生新旅程。他就像是生命寓言里的那条鲟鱼一样,正在穿越激流回归到生命的起点。
\n书中,邱兵以重庆为精神原点,聚焦众多普通重庆人的生活。其中,既有关于父辈沉默的土地与“越过山丘无人等候”的宿命感,更有对山城骨子里那份“永不言弃”的韧劲与侠义精神的深刻挖掘。
\n“这些年,我把自己定义为‘失落者’”,邱兵坦诚地分享创作心境,“而《鲟鱼》是我用感情和一点‘好耍’(好玩)的态度在跟自己和解。” 他特别强调,这种真情与幽默,正是重庆崽儿非常认可的特质,也自然流淌在他的文字里。
\n其中不少文字最初出现在“天使望故乡”公众号里时,迅速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但在现场回忆起写下这些文字的经过,邱兵依然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新写作者。
\n“我是从2023年创办‘天使望故乡’开始写字的。”邱兵说,之前从事的新闻报道和写作是两回事。“在2022年年底母亲去世后,我打定主意要用文字记录些什么。”邱兵笑言,当时我重新阅读了曾经喜欢的奥威尔、陀斯妥耶夫斯基、村上春树、王小波,“发现自己谁都学不了。”
\n“眼皮子底下有什么?”便成了他随后想到的创作源泉。
\n“从‘天使望故乡’到《越过山丘》到《鲟鱼》,我所记录的所有故事,99%都发生在我身边,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于是,邱兵试着把它们认真、朴实地记录了下来。
\n邱兵在现场分享。
\n也正因如此,邱兵笔下的文字才有了大家已经看到的风趣幽默,以及浓浓的烟火日常。比如,分享中,他特别提到,因为要陪伴已经年过九旬的父亲,自2023年起他就经常回到重庆巴南的鱼洞老家居住。“我想,鱼洞大概率是我可以养老的地方。”
\n吸引他的,是那份无需多言的“默契”——这里人口流动不频繁,街坊邻里的言行举止、价值观,早已熟悉得如同呼吸。他动情地描绘了归乡生活的画面,说到推着父亲出去玩时街坊们的友善,和每次离别之际父亲的那句“去消费一下(照顾一下街坊小店的生意)”。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片段,一同构成了邱兵心中最坚实的精神原乡图景。
\n作为资深内容创作者,邱兵也向有志于内容创作的后辈给出了朴实而恳切的建议:“第一,要把身体锻炼好。”他深知持续输出对精力要求很高。接着,他强调知识的根基:“需要读一点书。 我也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但源头一定是从经典里来的。一茬又一茬地解构,但源头始终在那里。” 最后,他点明核心:“还有就是真诚的表达。”
\n无论是“天使望故乡”里的讲述,还是《鲟鱼》里的故事,父亲留给邱兵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提问环节,当上游新闻记者问到,自己的这些文字又想留给女儿些什么时,邱兵笑着表示,其实自己和目前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儿在日常沟通上是有一些问题的。
\n“比如,我和网约车司机讲话,女儿总会嫌弃地说‘一整条街都是你的声音’;她现在听的都是电音,而我们都还在听罗大佑……”邱兵说,而自己希望女儿在看了《鲟鱼》里的故事后,可以知道父辈那些既粗糙、又细腻的感情,从而“让我们的沟通有更多的可能性”。
\n邱兵表示,希望女儿从自己的文字中看到父辈既粗糙又细腻的感情。
\n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邱兵与中信出版集团共同发起的“天使望故乡+”融出版项目正式亮相。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阐释了项目的使命:在这个被海量碎片化信息包围的时代,该项目将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致力于输出叙事完整、结构考究、风格独特的中国故事,捕捉最细微的“中国的细节”,抚慰时代情绪。
\n陈炜表示,《鲟鱼》之后还在筹备推出多个衍生项目。其中,有天使的Mook(指兼具杂志时效性与图书深度的出版物),001号项目就是《100个中国人的梦境》。“我们希望用十年时间,记录这个时代;同时,也有视频播客《邱兵的长谈》,通过沉浸式的对话场景,分享独特的文化观察,呈现背后的核心故事与创作花絮,让各位得以一窥故事的生成脉络。”
\n邱兵在现场和知名媒体人六神磊磊展开对话。
\n此外,中信出版下一步还将组织团队挖掘重庆码头工人的奋斗史、外贸从业者的开拓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事等等,把这些散落在山城各处的故事串联起来,让世界看到在陆海交汇的舞台上,重庆人是如何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精彩篇章的。
\n陈炜说,“在重庆,连空气里都飘着故事的调料。愿我们都能做故事的掌勺人,也做故事的老食客。”他表示,所有人创作的烟火气,才是中国故事最暖的底色。“让我们一起期待‘天使望故乡’讲出更多故乡的故事,也期待《鲟鱼》能像嘉陵江的水一样,流进更多人的心里。”
\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邹飞 实习生 张凯盈 温思敏 舒莹莹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