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作客“陆海讲读堂”
\n文学、科学与自然,不光可以跨界,还能产生奇妙的互动!7月26日下午,第11期“陆海讲读堂”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主发布厅如约开讲。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以“用人文与生态的双重眼光打量山河”为主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科学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n在阿来眼中,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加丰盈的目光去进行一场理解世界的文学探索。
\n“新时代需要新文学,但‘新’从不是表面的光怪陆离。”现场分享一开始,阿来就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变革的理解。阿来说,中国传统文学擅长以人文笔触描摹山河,比如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旷达,但在科学精神的融入上一直有“留白”。
\n在阿来看来,“我们既要承接曹雪芹、李白的笔墨滋养,更要补上科学意识这一课。”他认为,这种“补”可以为文学注入新的维度。
\n而他自己的创作轨迹就可以为证:早年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是对西部人文历史的深耕,近年行走三江源时他开始进行生态观察……在此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文学在回望历史时,更应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科学教会我们追问‘走过了什么山、什么河’,而文学要做的,是让这些答案长出温度。”
\n阿来在现场分享
\n科学与文学的结合自然不能不提科幻文学。
\n从构想出通信卫星的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到畅想“80天环游地球”的凡尔纳,阿来认为,“他们都不是预言家,而是用科学逻辑编织未来的先行者。”阿来回忆,30多年前自己与同行考察欧美时,就发现科幻文学那种基于科学的未来想象,正是当时中国文学稀缺的养分。
\n此后,他就参与创办《科幻世界》杂志,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最早在这里同读者见面。“我们的文学不能只埋首于长安的月光,也要抬头望见宇宙的星辰。”阿来说,文学正是传递科学眼光的桥梁。
\n分享会现场
\n与此同时,阿来特别强调,今天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的生态眼光去读懂山河。
\n他以书写矿业开发对山林的破坏,最终推动黄石公园、优胜美地成为世界最早国家公园的美国作家约翰·缪尔的故事举例说,“他写森林,不只是‘美’,更讲森林如何调节气候;他看山脉,不只叹‘雄伟’,更懂地质运动的肌理。”在阿来看来,这种“科学+人文”的书写,让自然不再是被动的审美对象,而是与人类共生的生命系统。
\n近年,阿来已经踏访过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并在《大河源》中记录下了种种自然的独特发现。“这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林奈的分类学,解读山河的密码。”在他看来,只有打量山河的目光越丰盈,我们与世界的对话才能越深刻。
\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邹飞 实习生 张凯盈 温思敏 舒莹莹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