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的“卡车对撞”事件仍在持续发酵。近日,理想汽车在其新品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碰撞安全测试视频,一辆理想i8与一辆重约8吨的卡车正面对撞。结果显示,卡车被撞到“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倾覆,而理想i8车身结构无明显变形。
这一画面显然不符合大众常识,引发了对测试专业性和公平性的质疑。有网友发现测试所用卡车为东风旗下“乘龙卡车”,并直接在乘龙卡车社交媒体评论区质疑其产品安全性。随后,乘龙卡车发表声明表达了不满。
8月3日晚,理想汽车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发布公告回应,但这些回应并未完全解除外界疑问。双方均未回应卡车车头是否正确锁止的问题。视频中显示,卡车驾驶室几乎在碰撞瞬间前倾并与底盘分离。通常情况下,卡车驾驶室在行驶状态下由锁止机构可靠锁止,避免事故中自发翻转。除非为极端工况,一般不会在正面碰撞时出现驾驶室与车架的明显分离。当前,理想与中国汽研的回应均未明确披露锁止机构的状态及验证方法,这关系到乘龙品牌的声誉和测试结果的公允性。
若卡车驾驶室未有效锁止,碰撞接触面会迅速由近水平变为向下倾斜,理想i8对卡车的作用力分解为水平分量与向上分量,合力作用线高于整车质心高度,导致卡车腾空并不稀奇。从能量与动量分配看,未锁止的车头相当于在碰撞体系中多了一个自由度,部分动能转化为卡车的转动能与重力势能,降低峰值减速度,减轻碰撞强度。
此外,碰撞速度也不寻常。国际及国内的新车碰撞测试很少进行乘用车与重卡正面相撞,通常设定双方车辆各以50 km/h速度对冲。此次理想i8与卡车对撞,据官方介绍相对速度约为100 km/h,但速度分配不等,理想i8约60 km/h、卡车约40 km/h。这种碰撞总动能总量虽然相当,但动量分布不同,造成更夸张的视觉效果。
此次测试所用卡车是一辆采购的二手车,状态不明确,显得不够严谨。测试视频中卡车品牌LOGO未作遮挡,发布会现场通过方向盘上的LOGO清晰可见,导致乘龙卡车品牌卷入舆论旋涡。双方回应中均未看到对乘龙卡车声誉受损的歉意。
此次事件让执行方中国汽研成为关注焦点。中国汽研是一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6.97亿元,归母净利润9.08亿元。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7.82%,毛利率约48%。中国汽研启动了名为“SUPER CRASH超级试验”的极限事故模拟平台,这类项目常以极端场景吸引关注,并由第三方出具结果,为车企宣传提供背书。
在市场化导向下,测试方案与工况往往带有定制色彩。企业提出诉求与预算,机构据此设计方案。其合理性在于满足企业验证与传播需求,但缺乏统一标准与透明披露,测试难以具备横向可比性与外部公信力。这也令人联想到财务审计行业存在的老问题,审计公司由被审计企业付费,可能滋生利益冲突甚至造假风险。对于这类汽车安全测试来说,由于本身不是强制性或标准测试,一句“模拟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便能击退一切质疑。
在这种环境下,测试本身的参考价值令人心生疑问。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三方测试机构想要生存发展,少不了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而车企需要有人验证自身安全性,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也合情合理。为了迎合宣传,那些“花样”测试也有市场价值。但从测试本身来看,该遵守的底线与严谨性必不可少。回到理想i8碰撞事件来看,关于驾驶室锁止状态、二手车车辆状态等关键问题,在回应中均未得到足够清晰的解答,细节也暴露了流程控制的松散,伤害了测试机构的公信力。
在常规的安全演示中,卡车品牌多被当作“绿叶”出现。只要不出现品牌信息、不对其产品形成直接负面营销,卡车企业通常也不会主动介入。此次乘龙卡车被动“出镜”并陷入争议,反而加速了事件发酵,也让公众与行业看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安全测试与宣传之间存在模糊边界并缺乏规范。普遍强调“单次测试只是对某一可遇场景的模拟”,同样存在问题。若沿此逻辑推演,测试结论只针对该测试有效,当变量发生改变,结果可能偏移。极端场景没有上限,通过巧妙设计还能营造出更加惊险与震撼的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全测试更容易变成一场“安全秀”,而不是对主流、高发、可复现、与真实事故分布相匹配的安全能力进行验证。把注意力从“极限画面”转回到“可验证的常态安全”,以公开、可复核的数据和可复现试验来建立信任,这才是长期主义的安全承诺,也是走出争议的唯一可靠路径。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