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12分钟:一座便桥的坍塌与13条生命的撤离
“轰——”一声巨响撕裂了傍晚的天空,186米的钢栈桥在洪流中扭曲、断裂,挖机连同桥体瞬间被吞没。
浑浊的都柳江水翻滚着,将钢铁残骸卷向下游。
“再晚12分钟,我们全完了!”挖掘机师傅老李瘫坐在岸边,双手仍在发抖。
他的身后,12名惊魂未定的施工人员望着已成废墟的便桥,脸色煞白。
“桥在晃,必须撤!”
6月21日的从江县下江镇,暴雨已持续三天。
都柳江的水位暴涨,江面比平日宽了一倍,裹挟着断木、杂草的洪水疯狂冲击着孖温大桥施工便桥。
这座宽6米的临时桥梁,是470户村民出行的要道,也是工人们往返工地的唯一通道。
下午5点16分,从江县长郭建强带着防汛小组赶到桥头。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四根桥墩已被漂浮物缠满,挖机在桥上清理时,整个桥体随着机械臂的摆动微微震颤。
“这桥撑不住了!”他一把抓过喇叭,冲桥上喊:“所有人穿戴救生衣,观察员就位,发现异常立刻撤!”
命令刚下达,镇党委书记甘典华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咯吱”声——桥体开始位移!
“撤!快撤!”岸边瞬间炸开锅。
工人们丢下工具冲向安全区,警戒线外的村民也被紧急疏散。
5点28分,最后一拨人刚撤到岸上,身后便传来坍塌的巨响。
“汛期的江水是头饿狼”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绝非侥幸。
从江县干部们心里都绷着一根弦:80%的乡镇建在山坡上,都柳江就像“悬在头顶的河”,每年汛期都是场硬仗。
“19号启动Ⅲ级响应后,我们每天沿江巡查三遍。”县政府办主任石晶嗓子已经哑了。
郭建强更是连轴转:中午查看传洞村码头,督促村民转移船只;下午又跑到下江镇,挨个排查地质灾害点。
“他总念叨,千万别有人冒险捞鱼捞柴。”石晶摇头,“这水势,下去就没影了。”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6月28日,从江县将应急响应升至Ⅰ级。
全县干部驻守一线,24小时监测水库、地灾点。
水利专家王建国分析:“这种临时钢栈桥设计抗洪能力有限,漂浮物堆积会形成‘水锤效应’,瞬间冲击力能翻倍。”
夜幕下的都柳江依然咆哮,但岸边的帐篷里亮着灯。
老李捧着热姜汤,突然红了眼眶:“桥没了能再修,人没了就真没了。”
(完)
双融配资-双融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